Who: 向谁去了解。这里推荐使用“微软学术”和“Aminer”、能够借助知识图谱自动帮助分析,免去手动查找的苦恼;初入领域的人也可以使用HistCite工具来分析。比如,我就发现了Washington University的PhD, David E. Taylor, 他博士期间研究高性能Router和Switch(刚好是那个时期的Hot研究);当然还有我导(毕竟我导带着实验室在PC领域呆了10年)。不过有趣的是Taylor博士毕业后短暂在学术界呆了9个月(做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),就投身了工业界了(笑),在Exegy公司做到现在(15年多,现任CTO,可以在Linked上看到他的简历)。Exegy这家公司也挺有趣,用FPGA加速为金融领域的人提供real-time data;果然是金融和信息不分家。
For Whom: 为了什么。这一点并不在传统的6W框架内,但做research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:漫无目的。纯粹从学术追求出发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,四处查看无可厚非、只要记得多总结积累就好。但是如果是“为了他人”做项目或者“为了自己”发文章,都要适当功利一点,去思考、去聚焦在要做什么上面。
Who: 领域的大牛是谁。怼着中美的科学院、工程院的院士名单和研究领域的介绍去匹配就行。计算机网络领域就怼着Sigcomm Award的获得者去看就行: George Varghese(这位大佬是真的NB, 他在Sigcom’14获奖时的Slides对于做Research非常有价值), Nick McKeown, Sally Floyd, Scott Shenker, Van Jacobson, Raj Jain(大佬的主页对于Network新人非常友好)。哈,从这个角度来看,多路径传输(Multi-path TCP)很有前途啊,毕竟提出者Mark Handley 刚拿了奖(笑)。